从峰会到街头艺术再到校园活动 全球共庆世界环境日
  在世界各地,民间社会组织和联合国团队通过多种形式庆祝了世界环境日,包括网络研讨会、论坛、峰会以及其他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是一场汇聚联合国各机构的集体行动,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到联合国维和部队都参与其中。
全球环境日活动集锦
卡塔尔于周二正式启动国家生物多样性数据库,标志着为期三年的环境署主导项目圆满收官。
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环境署周二主办了旨在激励年轻一代采取行动终结塑料污染的青年峰会。
作为东道主,济州岛于周四举行了纪念仪式暨未来世代论坛。
墨西哥在尤卡坦州普罗格雷索港正式启动2025至2030全国海滩与海岸带清洁保护计划,通过志愿者行动与官方仪式同步推进。
在日内瓦,环境署与各国管弦乐团联袂呈现《我们的家园》主题音乐会,通过60分钟的音乐、影像与诗歌朗诵的融合,提醒世人关注生态危机。
布鲁塞尔特别放映了由传奇环保活动家、播音员大卫·艾登堡解说的纪录片《海洋》,以此向世界环境日、世界海洋日和联合国海洋大会致敬。
在美国,“街头艺术为人类”组织作为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行动的一部分,为一幅长达245英尺的世界环境日主题壁画揭幕,呼吁加强对脆弱社区的保护。
教科文组织倡议行动
教科文组织报告显示,全球87个国家逾8万所学校正在落实其2024年5月颁布的《绿色学校质量标准》相关建议。
该倡议通过四大维度推动绿色学习环境建设:治理机制、设施运营、教学实践及社区参与。具体措施包括设立“绿色治理委员会”,并为教师提供可持续管理实践培训。
维和行动与环境保护
联合国主管业务支助事务的副秘书长哈雷与环境部门主管哈维在周三发布的视频中,阐述了联合国维和行动减少其环境足迹的创新实践。
过去十年的努力包括为特派任务区引入可再生能源、要求使用更新更高效的发电机、支持当地能源供应商,以及投资可持续基础设施。
哈雷表示:“我们致力于留下经得起时间检验的项目遗产,这些由维和行动创建的项目,终将使当地社区长期受益。”
全球逾8万所“绿色学校”践行教科文组织环境教育倡议
与此同时,在2025年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全球87个国家超过8万所学校已落实该组织一年前提出的绿色实践倡议。教科文组织正积极推动各国政府及教育部门持续加大力度,将环境议题全面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力争到2030年实现全球50%学校转型为绿色学校的目标。
绿色学校运动
教科文组织教育助理总干事贾尼尼表示,教育系统肩负着为学生和社区提供应对气候挑战的重任。值此世界环境日,她谨向已实施教科文组织环境倡议的学校表示祝贺,并呼吁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共同加入绿色学校运动。
在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的推动下,该机构将环境教育列为优先事项,既注重将其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也强调融入校园日常生活。
2024年,该机构发布《绿色学校质量标准》,首次从四个维度界定了创建绿色学习环境的最低要求:治理架构、设施运营、教学实践和社区参与。
这份行动指南聚焦具体实践,要求每所学校成立由学生、教师和家长组成的绿色治理委员会,负责监督校园可持续管理工作。
指南同时提出要开展教师环境教育能力培训,实施能源、水资源、食品和废弃物审计,并与当地相关方建立合作,激励学生为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这份以英、法、葡、西四种语言发布的指南问世一年来,全球已有2万7450所幼儿园、3万9587所小学、1万3329所中学和507所高等教育机构采纳了教科文组织的建议。这些教育机构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环境教育正在全球形成风潮
除《绿色学校质量标准》外,教科文组织2024年还发布了《绿色课程指南》,为各国政府如何将环境议题融入各级教育阶段的各学科课程提供了具体建议,目标是到2030年让90%的国家将气候变化内容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通过“气候融合教育系统计划”,教科文组织正帮助35个最易受气候变化影响国家的教育部提升相关能力建设。
这些项目均隶属于“绿色教育伙伴关系”。在该计划框架下,教科文组织目前已汇聚97个会员国及1700余家机构,围绕四大行动支柱开展合作:建设绿色学校、将环境教育纳入所有课程、使教师培训适应气候变化需求,以及推动绿色社区发展。
最新数据显示,加入该伙伴关系的国家展现出坚定承诺:85%的国家计划将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纳入教育体系,66%承诺建立符合教科文组织标准的国家级绿色学校认证体系,69%将构建全国绿色学校网络。
在联合国海洋大会召开前夕,教科文组织正通过三大举措推进海洋教育:一是旨在将海洋科学纳入学校课程的“蓝色课程”计划;二是汇聚2400余所学校的“蓝色学校”网络;三是与普拉达集团合作的“海洋无界”教育项目——该项目已在56个国家向超过3.5万名中小学生普及海洋保护意识。
扭转海洋生态危机?联合国尼斯峰会直面海洋生态危机
除了向青年一代普及环境保护行动的重要性,世界各国领导人也在法国尼斯参加了本年度最紧迫的外交会议之一: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
6月9日至13日,法国沿海城市尼斯举办了这一高级别峰会。此次峰会由法国和哥斯达黎加共同举办,以应对日益加剧的海洋紧急状况。科学家警告,随着珊瑚礁白化、鱼类资源枯竭、海水温度屡破纪录,海洋紧急状况正逼近不可逆转的临界点。
本次大会秘书长、联合国主管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副秘书长李军华在接受联合国新闻采访时指出,海洋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原因包括气候变化、塑料污染、生态系统丧失以及海洋资源的过度利用。
他说: “我们希望此次大会能激发前所未有的雄心、创新型伙伴关系,甚至良性竞争。”
他同时强调,需要国际合作,以避免不可逆转的损害。
海洋危机形势紧迫。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汇聚全球领导人、科学家、活动家及企业高管,共同应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海洋危机。本次峰会的目标是激发新一轮的自愿承诺,缔结新伙伴关系,为应对海洋退化注入亟需的问责机制。为期一周的会议将以通过一份政治宣言和公布《尼斯海洋行动计划》为关键节点。这一努力旨在因应危机的规模,加快海洋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行动。
海洋变暖、珊瑚白化,这一危机并非遥远威胁,而是当下正在发生的现实存在。
据欧盟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机构称,4月份全球海表温度达到该月份有记录以来的第二高水平。与此同时,有记录以来规模最大的珊瑚白化事件正在进行中——波及加勒比海、印度洋及太平洋部分地区。这不仅是一场单一事件,更是全球生态系统正在瓦解的征兆。
珊瑚礁支撑着全球四分之一的海洋物种,亦为旅游和渔业创造数十亿美元收益,如今正在人类的目睹下逐渐消失。珊瑚礁的崩溃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波及生物多样性、粮食安全及气候韧性。损害远不止于此。 海洋仍在吸收超过90%的温室气体排放所产生的多余热量。但海洋这一全球性“服务”如今或已接近极限。 李军华警告说:“塑料污染、过度捕捞、生物多样性丧失、海洋酸化以及变暖,这些挑战均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
《尼斯海洋行动计划》
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的主题是“加速行动,动员各方力量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这体现了从口头宣言转向实际行动的转变。
在为期五天的会议中,与会者将围绕重大议题展开讨论:如何遏制非法捕捞、减少塑料污染、发展可持续蓝色经济。
预计将有数百项新承诺出台,进一步丰富自2017年首届海洋峰会以来已提出的2000多项自愿承诺。
《尼斯海洋行动计划》将与《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保持一致,后者是2022年通过的一项协议,呼吁到2030年保护至少30%的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
除了新承诺外,该计划还将包括一份正式宣言,李军华称其为“一份简明而以行动为导向的政治文件”。
李军华指出,这份由澳大利亚和佛得角牵头起草的政治宣言草案,重点关注海洋保护和可持续海洋经济,并涵盖加快行动的具体措施。
本文为多篇世界环境日报道综合而成。原文请参见联合国新闻网站。